(图1:共享按摩椅“摩摩哒”在富力广场6层的摆放处)
由于当天是工作日,且并非观影的黄金时间段,体验按摩椅的人并不多。经作者亲身试验,8台按摩椅中共有5台是完好的,在扫描另外3台时遇到了扫码后出错的情况,且有一侧的纸币收取机并未打开。 据影城工作人员表示,该侧的纸币收取机故障时间已久,会将故障情况以及其他3台的出错情况一起通知按摩椅公司,让他们过来进行维修。 在体验该设备之前,亿欧记者首先下载了“摩摩哒”的客户端,获得了总额为20元的7张优惠券,优惠券不可重复使用,最高的可优惠金额为6元,显示“领取后30天内有效”,只要订单金额高于优惠金额就可使用。(图4:共享充电宝归还流程截图,以街电为例)
不过,租金99元、前30分钟内免费、1小时1块钱的租金并不高,似乎很难令共享充电宝实现对应的商业价值。当问及使用频率时,富力广场3层餐饮区胜博殿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平均每天使用充电宝的人只有5-6人左右,人数并不多,似乎并不十分“高频”。 值得注意的是,以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仅限于店内或该场景内,而他们的安放位置包括机场、地铁、餐饮店、KTV等等。那么,总的服务时长能够支撑充电宝企业实现相应的商业价值吗?毕竟,分享经济模式的落地必须要让实体和商业进行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长远发展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在知乎上给出了解答。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远远不止一种,实际上它包括以下4种:①共享充电宝的超时收入;②充电线售卖收入;③广告收入;④充电设备以及使用服务费收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即通过设备上的多媒体互动屏幕、设备机身广告贴纸、充电宝定制服务来构建充电网络,这或许并不是每一家企业的盈利模式,但也是充电宝公司的多种商业模式的体现。 而从盈利手段的丰富性来看,也不难理解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曾经发过的一条朋友圈的含义了,前不久,他曾在朋友圈表示:“对不起了,各位,你们质疑最多的共享充电宝,可能是最早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 另据来电科技曾对外披露的数据来计算,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0.8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这个数据也比实际调研结果更为理想。 3、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无人零售、迷你KTV等业态趋于“流行” 除了符合用户刚性需求的共享充电宝等业态,智能零售终端、迷你KTV等与“分享经济”搭界的产品也并不少见。在调研的商场当中,亿欧记者就看到了天使之橙、友唱KTV等产品,前者以“无人制货”为特征,后者这种业态也被称为“自助娱乐吧”。 在体验过程中,亿欧家居发现,一杯均价为15元的橙汁确实能体现鲜榨橙汁的独特味觉,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过这种智能零售终端的特点在于重运营、重推广,未来能否实现大面积网点的落地、让消费新场景得以延续仍然有待思考。 友唱KTV主要以时间计费,30元钱可享受15分钟的自由歌唱时间,就如同刚开始的上班族周末假想日常一样,这种短时间、微消费、高品质的唱歌娱乐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碎片化的娱乐消费需求,从而有机会让友唱形成以终端为核心,与周边商户相结合的商业联盟。不过,选址、与什么样的商户合作、合作方式、要抢占迷你KTV的市场都是相关行业从业者有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除了上述可以在商场直接体验的业态,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也非常地高,它已成为了一二线城市上各大街道上的必备“风景”,然而,风景固然是风景,但监管不足、车辆数量过于庞大也带来了乱停乱摆、影响日常交通等问题。 前不久,亿欧在《两年过后曾是“主角”的共享经济项目虽消隐幕后,但崛起的依然在崛起》文章中提到过,在过去,共享单车曾登上过风口,掀起过一股融资热潮。后来却又出现了一家接着一家倒闭的现象,现在市场上还有不少回响的唯有摩拜和ofo两家。 目前来看,资本的助力似乎并不止步于此,但是市场监管、停靠数量与使用情况的不匹配、故障单车越来越多、群众维护意识不够等依然是行业内存在的难点,不得不说,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多种业态,虽然给生活方式带来了突出的创新形态,却也暗含隐忧。 三|什么是故事?就是你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分享经济所带来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撑的。据前不久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的一次调研显示,在17.4万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有82%的被访者表示接受分享经济的新业态,72.2%的被访者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这无非说明了一点:与分享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正逐步登上了风口。 分享经济“暗潮涌动”背后的三大原因 1、政策推动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能够明显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恰恰因为这一点,它也顺应了国内消费升级的大潮,变得更为多样化,也迎来了政策的推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10日举行的APEC会议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他还说,“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前曾表示,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总体上利大于弊,要以开放态度、包容理念,审慎态度进行监管。这无疑又传达出了一种正面的信号。 2、互联网的影响 为什么我会在谈论“分享经济”时着重提到互联网呢?核心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分享经济,他们的基础都在于连接,而互联网改变实体经济的方式也恰恰正是连接,这是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曾经提出的观点。 再者,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只有资源流动,效率才会是最高的。而互联网无疑是搭载这一切的最基本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关键。 3、 “爱尝鲜、寻求便利性”是当下年轻人的特征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事物,特别愿意尝试。”在调研中,一位影城的工作人员告诉亿欧。在她看来,这些自助、共享的产品运营成本低、又不用雇佣员工,价格也不贵,还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加大了原有传统实体店主的经营难度。 比如,她负责在影城销售3D眼镜,自从有了“3D眼镜自助售卖机”之后,生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其中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愿意尝试这一类共享产品,既方便又经济,反倒让实体经营业主承担了部分的压力。 目前,以共享单车、共享居住、共享汽车、共享按摩椅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业态,已经在人群当中得到了快速扩散,而“高频”、“刚需”、“较好的现金流”等等无一不是这些行业固有的特点。 从差异性来看,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异或许是一直被人们质疑的一点:是否满足C2C闲置用品租赁的定位?还是存在不少B2C的商业样本?答案并不是唯一性的,这也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模式至今发展仍不十分完善的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根据单一的描述去界定一个业态的核心本质,而是顺应“分享经济”的核心,从以下两点加以渗透:一是连接和资源的流动性;再者,能否发现用户顺势、共性的需求,推出有机会得到大规模复制的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在未来,分享经济势必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有关“伪共享”、“真商业”的讨论在此已变得不再重要,重点在于是“谁”能够在众多与分享有关的商业模式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分享经济乃至共享经济的超级IP?而这种优势又将持续多长时间?(图1:共享按摩椅“摩摩哒”在富力广场6层的摆放处)
由于当天是工作日,且并非观影的黄金时间段,体验按摩椅的人并不多。经作者亲身试验,8台按摩椅中共有5台是完好的,在扫描另外3台时遇到了扫码后出错的情况,且有一侧的纸币收取机并未打开。 据影城工作人员表示,该侧的纸币收取机故障时间已久,会将故障情况以及其他3台的出错情况一起通知按摩椅公司,让他们过来进行维修。 在体验该设备之前,亿欧记者首先下载了“摩摩哒”的客户端,获得了总额为20元的7张优惠券,优惠券不可重复使用,最高的可优惠金额为6元,显示“领取后30天内有效”,只要订单金额高于优惠金额就可使用。(图4:共享充电宝归还流程截图,以街电为例)
不过,租金99元、前30分钟内免费、1小时1块钱的租金并不高,似乎很难令共享充电宝实现对应的商业价值。当问及使用频率时,富力广场3层餐饮区胜博殿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平均每天使用充电宝的人只有5-6人左右,人数并不多,似乎并不十分“高频”。 值得注意的是,以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仅限于店内或该场景内,而他们的安放位置包括机场、地铁、餐饮店、KTV等等。那么,总的服务时长能够支撑充电宝企业实现相应的商业价值吗?毕竟,分享经济模式的落地必须要让实体和商业进行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长远发展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在知乎上给出了解答。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远远不止一种,实际上它包括以下4种:①共享充电宝的超时收入;②充电线售卖收入;③广告收入;④充电设备以及使用服务费收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即通过设备上的多媒体互动屏幕、设备机身广告贴纸、充电宝定制服务来构建充电网络,这或许并不是每一家企业的盈利模式,但也是充电宝公司的多种商业模式的体现。 而从盈利手段的丰富性来看,也不难理解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曾经发过的一条朋友圈的含义了,前不久,他曾在朋友圈表示:“对不起了,各位,你们质疑最多的共享充电宝,可能是最早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 另据来电科技曾对外披露的数据来计算,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0.8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这个数据也比实际调研结果更为理想。 3、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无人零售、迷你KTV等业态趋于“流行” 除了符合用户刚性需求的共享充电宝等业态,智能零售终端、迷你KTV等与“分享经济”搭界的产品也并不少见。在调研的商场当中,亿欧记者就看到了天使之橙、友唱KTV等产品,前者以“无人制货”为特征,后者这种业态也被称为“自助娱乐吧”。 在体验过程中,亿欧家居发现,一杯均价为15元的橙汁确实能体现鲜榨橙汁的独特味觉,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过这种智能零售终端的特点在于重运营、重推广,未来能否实现大面积网点的落地、让消费新场景得以延续仍然有待思考。 友唱KTV主要以时间计费,30元钱可享受15分钟的自由歌唱时间,就如同刚开始的上班族周末假想日常一样,这种短时间、微消费、高品质的唱歌娱乐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碎片化的娱乐消费需求,从而有机会让友唱形成以终端为核心,与周边商户相结合的商业联盟。不过,选址、与什么样的商户合作、合作方式、要抢占迷你KTV的市场都是相关行业从业者有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除了上述可以在商场直接体验的业态,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也非常地高,它已成为了一二线城市上各大街道上的必备“风景”,然而,风景固然是风景,但监管不足、车辆数量过于庞大也带来了乱停乱摆、影响日常交通等问题。 前不久,亿欧在《两年过后曾是“主角”的共享经济项目虽消隐幕后,但崛起的依然在崛起》文章中提到过,在过去,共享单车曾登上过风口,掀起过一股融资热潮。后来却又出现了一家接着一家倒闭的现象,现在市场上还有不少回响的唯有摩拜和ofo两家。 目前来看,资本的助力似乎并不止步于此,但是市场监管、停靠数量与使用情况的不匹配、故障单车越来越多、群众维护意识不够等依然是行业内存在的难点,不得不说,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多种业态,虽然给生活方式带来了突出的创新形态,却也暗含隐忧。 三|什么是故事?就是你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分享经济所带来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撑的。据前不久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的一次调研显示,在17.4万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有82%的被访者表示接受分享经济的新业态,72.2%的被访者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这无非说明了一点:与分享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正逐步登上了风口。 分享经济“暗潮涌动”背后的三大原因 1、政策推动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能够明显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恰恰因为这一点,它也顺应了国内消费升级的大潮,变得更为多样化,也迎来了政策的推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10日举行的APEC会议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他还说,“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前曾表示,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总体上利大于弊,要以开放态度、包容理念,审慎态度进行监管。这无疑又传达出了一种正面的信号。 2、互联网的影响 为什么我会在谈论“分享经济”时着重提到互联网呢?核心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分享经济,他们的基础都在于连接,而互联网改变实体经济的方式也恰恰正是连接,这是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曾经提出的观点。 再者,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只有资源流动,效率才会是最高的。而互联网无疑是搭载这一切的最基本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关键。 3、 “爱尝鲜、寻求便利性”是当下年轻人的特征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事物,特别愿意尝试。”在调研中,一位影城的工作人员告诉亿欧。在她看来,这些自助、共享的产品运营成本低、又不用雇佣员工,价格也不贵,还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加大了原有传统实体店主的经营难度。 比如,她负责在影城销售3D眼镜,自从有了“3D眼镜自助售卖机”之后,生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其中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愿意尝试这一类共享产品,既方便又经济,反倒让实体经营业主承担了部分的压力。 目前,以共享单车、共享居住、共享汽车、共享按摩椅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业态,已经在人群当中得到了快速扩散,而“高频”、“刚需”、“较好的现金流”等等无一不是这些行业固有的特点。 从差异性来看,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异或许是一直被人们质疑的一点:是否满足C2C闲置用品租赁的定位?还是存在不少B2C的商业样本?答案并不是唯一性的,这也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模式至今发展仍不十分完善的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根据单一的描述去界定一个业态的核心本质,而是顺应“分享经济”的核心,从以下两点加以渗透:一是连接和资源的流动性;再者,能否发现用户顺势、共性的需求,推出有机会得到大规模复制的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在未来,分享经济势必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有关“伪共享”、“真商业”的讨论在此已变得不再重要,重点在于是“谁”能够在众多与分享有关的商业模式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分享经济乃至共享经济的超级IP?而这种优势又将持续多长时间?